中国人居住的最高境界:有水景、有园子,6年从不锁门
发布时间: 2022-09-01 浏览(2694)

▲

▲
还有余量接济乡邻。
感受四季变化、物候更迭。
自述:聂未时
编辑:游威玲
01 ”长岭聂家“,抵御疫情和酷暑

▲
▲
▲
“疫情开始以来,我们德安县封得最久的是2020年初的那个春节,但我们家吃的很多,菜地里有红薯、马铃薯、包菜,还能接济邻居,我们就把东西送到门口。

▲
聂家的大鹅另有单间鹅池,但是整个池塘都是它的活动范围,图为老聂家人拍摄
“不过今年夏天太热了,鸡、鸭都不生蛋了,我们自己每天睡前开两个小时的空调,其他时间不开空调。因为家里树多,可以挡掉很多太阳直射,主屋一楼比二楼凉快,室外的方庭比一楼凉快,最舒服的是敞厅和韬光庭,那里面水面山,空气可以对流,我们最爱在那里坐着,听着水声和竹声就凉快了。”
▲
▲
“耳”来自屋主聂(聶)姓,“里”来自附近陶渊明的故居栗里。老聂的家,也像极了陶渊明笔下的理想居所:“羁鸟恋旧林,池鱼思故渊……方宅十余亩,草屋八九间。榆柳荫后檐,桃李罗堂前”。
▲
主屋名叫五幅堂,因为有五扇不同的窗户借景,有横幅,有立幅,有圆,有方,还有看得见入口天井的窗。
▲
方庭与池塘相接,夏天的衣服,在池塘搓一搓就好了,洗衣机都不用了 摄|曾仁臻
紧挨主屋一角的是方庭,长宽8米的四方露天庭园,8米之外,庭园的隙角被诸多大小不一的树环绕,领衔的主角,是一棵姿态婀娜的构树,树干从底部派生出三枝树干,树干又不断向上长出新的枝桠,最终和其他的树,一起将方庭遮盖。
在这棵构树下,董豫赣安排了长条的水泥桌子和凳子和盥洗台盆,平时老聂一家可以在树下洗菜、晾晒。
▲
客舍的浮廊,结合地面台地的变化,可以从廊道变成凳子和桌子,摄|曾仁臻
▲
▲
▲
▲
与方庭正对着的是客舍区,离山更近,这里更接近居游的庭园场景,坐卧立行的空间,都被嵌入临近北山的密林。
低处可戏水,高处有露台,可触摸斜斜略过房顶的树枝,可以坐听水流,看山景和竹林,厅、庭、廊、轩、台、舍,处处可游可停,每到一处,因为在岔路口总会有所犹豫,这便有了文人庭园的居游之趣。
02 “董豫赣设计,我建造”

▲
我想回老家造这房子,要从2012年说起来,当时我住在德安县城,但是想回村子的祖宅造个房子,留个根基。
恰好当时董豫赣回江西安置他父亲的身后事。我当时在贵州,得知消息第二天就赶回来了,搞了一个同学聚会,当时我们同学二三十年没见了。吃好饭我送他回去,就提起这事。
▲
当时他没有立刻答应,而是要先去“相地”。我们就约了一起去我家祖宅的基地来看看,当时的宅基地荒废多年,只剩猪圈的断壁残垣,草木茂盛到连路都没有了,有几棵树长得很好很大。他当时看了后,觉得不错,就让我仔细讲讲这里的事情。

当时我们整个小学都在导演李安的祖宅里上课,我们两家的水田都是挨着的。教书工资很低,养活自己都有点勉强,我父亲的一个朋友知道我家有这块地,就跟我说你去打几个猪圈,饲料我来提供。
▲
一开始,董豫赣很担心我接受不了红砖、清水墙的设计,我是非常能接受的。加上我自己就是做建筑施工的,他不用再另外派人来工地跟进,我自己跟进工程,有什么问题就发照片跟他交流。
▲
冬日的耳里庭入口道路,图为老聂家人拍摄
我向往的,就是能够跟我们的生活结合,能跟这个环境自然结合,方便我们活动。
▲
不同于主屋的红砖,客舍的墙面为清水墙,摄|曾仁臻
我家的清水墙,做到37公分这样的厚度,保温隔热的效果是很好的;再一个我这种清水墙,就是100年也烂不了10公分。
▲
客舍屋檐
“碰到树,让一让”
▲
除了基础施工部分,我们一开始也要交代泥工,施工的时候,碰到了树,碰到了竹子,碰到了石头,你都让一让,把它们包起来。
▲
▲
这也是董老师的一个启发。院子里面几棵树,像构树、樟树、黄连木这些,在我们本地来说都是很普通的树,一开始我老婆就说树不漂亮,扬花期花粉很多,一到夏天会结籽,说是不是把树砍掉换掉。
董老师当时就开玩笑说,“你要把树都砍掉的话,我就不跟你设计了。”实际上我就懂得他的意思了,这个树为什么能在这里长得这么茂盛,长得这么大,说明它适应这里的土壤、气候、水质,你换一棵树,不见得能长得大,长得茂密。所以基本上我绿化移植的不多,都是自然生长的。
到处捡石头,造园
▲
▲
框景用的石料,也是老聂自己捡回来
准备要造园的时候,我就开始捡石头了。
▲
▲
像在池塘里面的奇怪石头,是从庐山西海运过来的,如果用太湖石或者其他有造型的石头,成本也会高。周围朋友和工人,都知道我在找石头,有合适的也会带给我。
▲
然后还有一些,也是我自己边做边想出来的。比如从饭厅到方庭,当时正好是两棵树之间,人可以像是通过门庭一样穿过去,但是这两棵树,水怎么渗透下去?当时家里正好有两个磨盘,磨盘中间有个洞,就是磨心,水能下去,放到中间的话,又能做一个踏步石。
▲
电线杆石也是,当时是想在池塘上做个桥,本来想用木头,但是一直没有找到那么大的树。正好我家附近有两根电线杆,倒在田埂上,我一想是不是可以拿来做底座,在上面抹上水泥不就平了。最后就那两根电线杆做了桥,供人行走。
03 一大家子三代人,在耳里庭度过的六年
▲
原本我是希望大家都住在五幅堂,结果相比于一大家子住在一起热热闹闹,大家更愿意各住各的,保持一点距离。岳父过来,也更愿意住在厨房上的客卧。
▲
大儿子住得更远,他在南昌工作,每次回家都住在离水和山更近的客舍,因为不锁门,我都不知道他回来了。家里虽然养了2只狗,但是来了熟人不叫,我都是在早餐桌上看到大儿子,才知道他回来了。

▲
房子大了,打理起来也是很不容易的,我们请了一个人帮忙打扫,但是自从孙女出生,我老婆要带孩子,就更忙了,很多事情没法做。比如本来这个季节,如果不用照顾孩子,她会摘了桃子做果酱,但实在忙不过来,就任由鸟吃掉树上的桃子,或者掉在地上烂掉。

坐在敞厅外喝茶的老聂
自从住回乡下,确实就不想回县城生活了,这里的生活最是舒服。
每个季节,每个地方,在不同的时候走都有不同的味道。比如,要变天的时候,鱼会浮在水面上,雨天、晴天,又是另一种状态,是没有固定的。

▲
春天,夹岸的桃花盛开,清明时节,紫藤花架一片花海,老聂无不遗憾地说因为疫情,董老师很久没回来祭扫,也未曾见这花海,图为老聂家人拍摄
夏天菜地很热闹,各种蔬菜瓜果可以收获了。在敞厅和韬光庭,可以听水声,一阵风吹过,竹林沙沙作响。
▲
深秋以后,蚊子也没有了,萤火虫出来了,就到了院子一年里最舒服的时候。

▲
冬天可以赏雪,早上起来,一片白色世界,我们会在主屋生起一大盆火,一家人围在火炉旁,烤红薯、糍粑,吃自家做的冻米糖,还会在室外扫出一条路来,剩下的就让雪堆积,厚的地方就让它厚着。
▲
来源: 建筑师疯人院
相关文章 Related articles
打赏
×赠送成功!
赠送记录可在消息中心查看
已扣除 30筑讯币